思萃|建筑规划过程中“内”和“外”的研究
在建筑规划中,需要确定规划目标,然后就可以展开具体的步骤,整个规划过程可以分为“内”和“外”两个部分:
1、“内”的研究
“内”是指建筑生成的逻辑,要建造一个建筑就必须有场地,这个场地必定有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对于建筑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建筑师,应该去了解场地,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根。这时,我们就会回顾传统建筑中功能相近的空间并对其进行研究与筛选。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只是对传统空间进行简单的元素提取,拼接出所谓的“仿古式”现代建筑,这种方式无异于复制传统。复制只会带来感性的麻痹,也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那么,应该怎么样面对传统建筑与文化背景呢?
传统建筑形制是通过市民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结构长期的选择与改进而产生的,建筑由此承载了文化的沉淀,这也是“集体无意识”层面,它带有一种意象,可以唤醒市民最心底的共鸣,而这种精神在建筑方向表现在具体的空间品质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研习市民的文化与心理,提取一种精神,然后用建筑的方式表达出来。
2、“外”的思考
“外”是指强调与重视场所对建筑的影响意义,记得拉菲尔·莫内欧讲过:“场址是一种有期待的实体,它总是等待着它所期待的建筑建于其上,通过这个建筑物来表现它隐藏着的特征。”每个场所都是独无二的,都有自己最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场地内部与场地周边环境一同影响而生成的,如果不重视场地的话,做出来的规划就会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或者如“国际主义”式一般,处处皆行,建筑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表情。正是因为场地间的相异性,才使得相同类型的建筑也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形态,世界因此丰富与多彩。
面对场所,我更看重的是这个场所在城市中处于什么地位,城市对它的要求是什么,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方式面对城市。这里我不单只是考虑建筑这一功能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而更多的是把建筑与建筑以外的空间一同放入城市之中思考,这种情况下很多时候建筑外空间对于城市的意义会比建筑本身更大,场地之中往往隐藏着潜力和暗示,它可能很早就已经存在那里了,等待着你用建筑的方式让它展现于世人面前。其实这种感受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面对场地更多得去亲身实地的感受它,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会有不同的感受,多去听听在城市母亲怀抱下,回荡在场地的“低声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