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规划方法
对于小学的建筑规划,要充分重视,结合小学教育场所的特点,采用合理的规划方法,创造精神、文化与生态互动融合的教育空间。
1、建筑总平面的规划方法
1)建筑选址布局
在规划小学建筑时,首先要规划好小学建筑的位置和布局,在小学建筑的布局规划中注意考虑学校教学面积、生活区、运动区与绿化区的关系,布局合理。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等建筑应设在相对安静方便的区域。比如本项目的教学办公区位于校区入口附近,周边设置主通道,方便师生通行。
2)交通组织规划
小学建筑的交通组织规划应当与校园内的人流车流相结合。小学人流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包括上学时间、在上学时间和集合时间,人比较集中的区域一般在教学楼内、操场学校出入口等区域。小学的流量主要来自家长的接送车辆、学校周围的公共交通工具和学校工作人员的车辆。在规划交通组织时,应将行人通道和车辆通道分开规划,避免在人流高峰时段同时出现交通拥堵。校园内的走廊可采用环形规划,与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相互连接校园道路的宽度应合理设置,双车道道路的宽度应大于6 m,对于较长的道路,规划者应在道路的尽头规划回程车场。
3)建筑朝向和间距的合理设置
规划人员在规划建筑间距时,应满足防火规划的要求、照明要求和降噪要求等,应合理规划小学建筑的朝向,其校区教学楼内教室的有效日照时间应至少为每天2小时为了保证建筑内部有充足的日照,南北建筑之间必须预留相应的日照间距。一般来说,在规划小学建筑时,为了使教室和运动场地的日照时间更加充足,学校运动场和教室一般设置在南侧,其他建筑设置在北侧这种规划方法在本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对于小学建筑来说,建筑的消防安全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规划防火间距,其防火间距应结合建筑工程的耐火等级和学校内主体建筑工程与附属建筑的关系进行设置。学校教学楼间距应控制在25m以上,教学楼与运动场地间距应在25m以上。
2、单体建筑规划方法
1)教学楼规划方法
小学教学楼一般包括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普通教室的室内建筑布局通常为长方形,室内面积一般为50-60㎡左右,教室的室内净高应不小于3.3m。随着小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普通教室出现了新的形态规划,有的还配有休息室和活动室。小学的特殊教室主要包括微机教室、美术教室、语音教室、图书室、音乐教室、劳动技术教室等,在规划过程中,要结合每个教室的使用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
2)办公及附属建筑的规划方法
办公楼及附属建筑主要包括教师及附属建筑办公室、教研室、校领导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浴室和设备间等。教师和学生办公室和教研室通常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三种尺寸,小尺寸的室内面积为16-20㎡之间,中型室内面积为25-30㎡之间,大型室内面积为40-60㎡之间。校领导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室内面积可按人均4㎡的规格规划。小学室内厕所的布局规划方法通常有三种。第一个是在教学楼中间设置卫生间这种布局规划方式会使卫生间的人流相对均匀,但需要占用教学楼的主要空间。第二种方式是在教学楼两侧楼梯附近设置厕所这种布局规划方法可以使厕所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和相对隐蔽的位置,但其缺点是人流不均匀。三是设置男子 美国和女人 s厕所在大楼的不同楼层,与楼梯相连。
3)走廊和楼梯规划方法
走廊和楼梯是小学建筑中重要的出入通道,在规划其出入路线时应注意方便性、明确等规划原则。小学建筑中的走廊有多种规划形式,包括外廊的规划形式、内廊规划形式等。游廊的规划形式是指在教室的一侧设置一条连廊,将教室连接起来走廊一般会设置在南面。这种规划形式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和采光效果,但整体规划不够灵活规划者可以整合转身入其中等规划方法,优化其立面规划效果本工程教学楼采用廊式规划形式。内廊的规划形式是指在两排教室中间规划走廊这种规划形式使教学空间相对紧凑,但实际通风效果和采光效果有待提高所以规划者需要在走廊尽头设置窗户,加强日照和通风。楼梯是建筑物中的垂直通道在实际规划过程中,每个楼梯的步数通常控制在18步以内,至少在3步以上。两人楼梯宽度至少1100mm,四人楼梯宽度至少2200mm。楼梯两侧和中间应设置扶手,确保师生安全。
4)建筑空间平面的组合规划方法
在小学建筑规划过程中,应将各种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校园建筑群体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规划者经常使用线性形式的规划方法、枝状形态规划模式和廊状形态规划模式等。线性形态规划模式下,各单体建筑位于走廊两侧,建筑之间联系紧密,便于在办公楼和教学楼之间通行。在分支形式的规划模式中,各建筑呈树状分布,水平部分主要是通道走廊,与教学楼关联、办公楼和设备间等,垂直位置的二级走廊与专业教室和普通教室相关。在游廊形态的规划模式中,综合了前两种规划模式的优点,以传统的游廊布局结构为基础,四周围绕各种建筑,中间设置为活动场所和绿化庭院。
5)建筑生态规划
在规划小学建筑时,要加强生态理念的科学运用,营造更加绿色的学习环境。在实际规划中,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适当增加绿植比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学生缓解压力。此外,规划者需要加强对生态理念的深入分析,改造目前的学校绿地系统,注意各生物层次之间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