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工业科技园区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通过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解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发展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绿色生态方法与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能够平衡建设与水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防洪排涝能力综合提升、净流污染有效削减与水资源高效利用。这对园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海绵城市在产业园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自然调蓄原则
在园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中要遵循人与水和谐相处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山水林田湖等生命共同体,优先利用原有的河湖体系、自然山体和园林绿地,优先利用自然排水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系统,提升园区水循环系统的自然调蓄和自然涵养能力,提升园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园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原则
发挥城市规划的引领约束作用,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状况,排水设施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加强规划管控,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通过城市规划管理手段有效落实。要先着眼于大局,从整体出发,秉承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好前期的规划设计.
3、统筹建设,安全防范原则
园区建设应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
海绵城市理念在工业园区规划中的具体规划:
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地缓解工业园区的污染情况,保障和提升工业园区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下面建筑规划规划研究中心概述一下海绵城市理念在工业园区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一、技术应用:海绵城市建设中地面和地下秘密
2016.2.21新闻联播报道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二十条:推进海绵。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二、雨水处理:海绵城市建设之雨水收集利用
海绵城市是基于雨水综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旨在通过人工手段恢复城市生态水循环系统,以期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引发的畸旱畸涝问题,还可以达到美化城市、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的效果。
在海绵城市中,雨水可通过透水性地面下渗、绿地滞滀等途径补充地下水、城市、湖泊等。除此之外,大量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装置、弃流装置、过滤装置、传输通道以及储存装置被回收。
被回收的雨水究竟可用于哪些地方呢?
1、城市环卫
由于气候干燥,很多城市内,尤其是北方城市,经常需要洒水车向地需喷水,有时甚至需要用洒水车清洗街道。据统计,郑州市仅防尘洒水一项,一周就能用掉一个如意湖的水,相当于每天用水3.5万吨,实际情况还超过这一数值。由此可见,城市环卫用水量之惊人。其实,无论是用于防尘洒水,还是清洗街道,均无需高标准的水质,所以完全可以将收集储存的雨水应用于城市环卫。
2、绿地灌溉
绿地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部分,在打造生态城市、美化市区环境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城市绿地维护对用水量的需求。据报道,江苏无锡市绿地维护仅一条街一天用水量达100吨以上,一个小区绿化灌溉用水每月高达2000吨,而目前很多城市的绿地灌溉都是直接采用自来水。雨水能够补充草木植物的补水,这本就是自然现象,我们为何还要让雨水白白流失,而用自来水灌溉呢?在水资源紧缺面前,再生水的输送成本真的就那么高吗?
3、景观用水
至于景观用水,一般都是循环利用的,其标准只要满足清澈、无异味、无污染即可,收集的雨水只需简单过滤便可用于分园、景区、广场等地景观。
4、混凝土搅拌
近年来城市化步伐越迈越快,建筑行业井喷式发展,建筑行业是用水户,单就混凝土搅拌来说,不仅加工混凝土的过程中需要水,而且搅拌机、水泥罐车的洗清也需要大量的水。
5、冲厕用水
冲厕用水占城市生活用水的三分之一,而单人每日生活需100L以上,那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只冲厕一项用水便达上万吨,目前大部分卫生间都是用自来水冲厕。
三、建设规范:海绵城市建设规范
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应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责任主体,落实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相关部门应在城市规划、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情况的审查。适宜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载体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在园林、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各专业设计方案中明确体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内容,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1.设计程序
(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目标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并结合气候、土壤及土地利用等条件,合理选择单项或组合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及设施(详见本章第七节)。
(2)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应根据设计目标,经水文、水力计算得出,有条件的应通过模型模拟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方案。
(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的各阶段均应体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平面布局、竖向、构造,及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衔接关系等内容。
(4)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与审查(规划总图审查、方案及施工图审查)应与园林绿化、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专业相协调。
2.场地设计
(1)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等。
(2)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
(3)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除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渗井等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外,还可结合集中绿地设计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相对集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衔接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
(4)景观水体补水、循环冷却水补水及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用水的非传统水源宜优先选择雨水。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的建筑与小区,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要求,其他建筑与小区宜参照该标准执行。
(5)有景观水体的小区,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雨规律、水面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
(6)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前置塘、植被缓冲带等预处理设施,同时可采用植草沟转输雨水,以降低径流污染负荷。景观水体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土壤渗滤等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
建筑
(1)屋顶坡度较小的建筑可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屋顶的设计应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
(2)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3)建筑材料也是径流雨水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优先选择对径流雨水水质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建筑屋面及外装饰材料。
(4)水资源紧缺地区可考虑优先将屋面雨水进行集蓄回用,净化工艺应根据回用水水质要求和径流雨水水质确定。雨水储存设施可结合现场情况选用雨水26罐、地上或地下蓄水池等设施。当建筑层高不同时,可将雨水集蓄设施设置在较低楼层的屋面上,收集较高楼层建筑屋面的径流雨水,从而借助重力供水而节省能量。
(5)应限制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
小区道路
(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绿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
(2)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路面雨水首先汇入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设施内的溢流排放系统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或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3)路面宜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设计应满足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
小区绿化
(1)绿地在满足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结合绿地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2)道路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应利用沉淀池、前置塘等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有降雪的城市还应采取措施对含融雪剂的融雪水进行弃流,弃流的融雪水宜经处理(如沉淀等)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3)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