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绿色建筑规划发展三大这个重要思想
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一时还难以根本扭转,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支撑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国家战略层面的生态文明规划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行业发展层面的标准强制与品质提高、民众需求层面的“可感知”因素,均提出了绿色建筑由快速发展向高品质发展转变的迫切需求。
1、初始成本问题:绿色建筑的节能措施
作为建筑师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在前期的规划规划过程中,把重要问题先处理。我们既然要在社区建筑、博物馆、办公楼等项目中加入绿色建筑的节能措施,那就首先考虑是否会更加有效地保证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迁就造价不断将原有方案的成本消弱,那最终还不如不考虑来的方便。哪怕整体建筑不能做到全面运用科技理念,仅仅只有一处相变蓄热地板和光电玻璃,也要实打实地将其做到落实,否则费神费力还毫无成效。
2、关注地域化和生态环境:本土的建筑形式也能催生出独特的建筑美学
绿色建筑也并不全是新建建筑,拆除固有建筑重新规划建设,这一拆一盖的过程损耗,也已经完全违背了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的理念。国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现今基本已经大量拆除新建,短短40多年,没有完全达到50到100年的使用寿命。如果建筑师尽量考虑利用而不是拆除原有建筑,那么保留利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绿色”方案。而且,也并非每一栋建筑都要绿色建筑技能全部运用,尽量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以最原始的建筑规划手法,最大限度协调通风采光、保温隔热等问题,考虑预算成本适当加入绿色技术支持,处理当地最需要的问题,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生态地域性和绿色建筑理念息息有关,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尤其南北差异性极大,把握本土文化,本土的建筑材料,研究传承百年乃至千年的历史性建筑形式,都会对建筑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在不断的建筑经验沉淀积累后,留下的就是最适宜当地环境的建筑形式,尊重本地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在规划绿色建筑的同时,本土的建筑形式也能催生出独特的建筑美学,以舒适和外观两条标准为市民创造熟悉而健康的生活条件。
3、扩大规划的周期: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如果建筑师在做规划时对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开展通盘考虑,从原材料的斟选、运输的成本、现场的施工到使用时的评估、拆除后的回收利用等环节都将绿色理念一以贯之,而不是仅完成前期工作。并且能够在行业中形成一系列定量化的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这些经验又在各种建筑实践中广泛涉及应用,那么“绿色建筑”将不再是一纸空谈,将更趋于科学化,对环境的有利反馈会逐渐增多,整体自然生态系统也会逐渐得到改善和平衡。
平台旨在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