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 首页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img
  • 首页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结构健康检测鉴定

首页 > 资讯中心 > 结构健康检测鉴定

房屋建筑物纠偏平移

作者: 发布时间:03-24 点击数:

梗概:平移建筑物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整栋房屋从原建筑地址平移到所需位置,一般是为了满足整个城市的规划规划建设规划、改造和发展的要求,用整楼平移技术取代爆破技术。

房屋纠偏平移

一、怎么样理解房屋建筑物纠偏平移?

平移建筑物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整栋房屋从原建筑地址平移到所需位置,一般是为了满足整个城市的规划规划建设规划、改造和发展的要求,用整楼平移技术取代爆破技术。

无论从环保还是经济的角度来说,这个平移建筑物都是非常有可取之处。我大中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采用建筑物平移技术了,截至现阶段已有近五十座大楼被整体“搬家”。

武汉,2013年的11月平移过一栋1.2吨的老楼,当时这座楼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它是一幢已经有近80年历史的老楼,共有六层,总高22米,占地面积超过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总重约1.2万吨。历时20天,整体平移38米。这个楼是怎么移动的呢?

行进移动过程: 安装千斤顶(调整钢丝绳)--> 牵移(随时安装可移动轨道和滚动支座)--> 换千斤顶--> 牵移--> 一直到达新址。

二、平移建筑物的基本原理

平移建筑物是建筑结构力学与岩土工程技术的紧密结合,他与起重搬运中的重物水平移动相似,其主要的技术处理为:

第一步:将建筑物在某一水平面切断,使其与基础分离成为一个可搬动的自由整体;

第二步:在建筑物切断处设置托换梁,形成一个可移动的承重底盘;

第三步:在就位处设置新基础;

第四步:在新旧基础间设置行走轨道梁和滚动装置,安装行走机构,施加外加动力将建筑物移动;

第五步:就位后拆除行走机构,进行上下结构连接,至此平移完成。

三、建筑物平移怎么分类?

建筑平移分为横向平移、纵向平移、横向加纵向平移、平移并旋转等4大类。而房屋整体平移能否实现,主要靠两个关键技术:一是基础处理,二是行走体系的设计制作制作。

基础处理则是原基础的处理和新基础的设置,新旧基础的连接设置也非常重要,新旧两部分混凝土能否整体性工作,关键在于结合面能否有效的传递剪力。新旧两部分混凝土连接处处理不当,会使连接处断裂,因此必须从设计制作制作和施工两方向慎重对待。过渡段的下轨道梁下的地基也必须进行加固处理,以满足房屋平移行走过程中的承载力要求,防止沉降过大,从而使房屋开裂甚至坍塌。

对于行走体系呢,当然轨道布置很重要,当房屋从原基础上脱离之后,整栋楼房就支撑在下轨道梁上的滚轴上。在上轨道梁(或托换梁)上施加水平力,只有它足以能克服上轨道梁(或托换梁)和下轨道梁与滚轴之间的滚动摩擦力,房屋才会水平移动。动力系统也不可忽略,不然你试试降龙十八掌看看能不能把这房屋推动?

上一篇:铁塔结构检测鉴定
下一篇:外墙玻璃幕墙施工方案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厂房危险会出现的方式与厂房质量结构检测鉴定的必要性
  • 房屋质量安全结构检测鉴定范围
  • 如何理解金属无损结构检测鉴定?
  • 地震安全评估
  • 广告牌结构检测鉴定中的5大安全隐患
  • 工程质量结构检查鉴定方法
  • 桥梁整体结构检测鉴定及必要性
  • 某幼儿园房屋结构检测鉴定鉴定与加固建议
  • 房屋抗震鉴定依据有什么
  • 房屋承重结构检测鉴定中楼板的承载能力是通过什么确定的?

产品推荐

智慧园区办公写字楼解决方案

智慧园区办公写字楼解决方案

城乡建设领域碳中和建筑实施方案

市政居家智能照明系统

市政居家智能照明系统

智慧建筑能源能效监管系统

智慧建筑能源能效监管系统

智慧建筑/智慧园区运维管理集成平台

智慧建筑/智慧园区运维管理集成平台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服务热线
0512-83898135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苏州市产研院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澄阳路116号阳澄湖国际科创园3号楼4层
邮箱:scrhjj@163.com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版权所有2010-2022苏州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22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