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 首页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img
  • 首页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农业物联网

首页 > 资讯中心 > 物联网知识 > 农业数字化技术 > 农业物联网

灌溉不合理造成的土壤问题及处理方案|水肥灌溉一体化灌溉

作者:[db:来源] 发布时间:07-21 点击数:

灌溉不合理造成的土壤问题及处理方案|水肥灌溉一体化灌溉

不规范的灌溉形式下(主要指大水漫灌),大量的水没有被植物吸取,只是从地表蒸发。在干旱半干旱区域,因为辐射很强、空气干燥,蒸发更为旺盛。蒸发旺盛所造成的结果之一便是土壤的毛细血管上升状况加重,这就使土壤下层的矿物质大量的随着水分上升到地表,待水分蒸发后,这些矿物质就留到了土壤表层,生成盐害。本身盐碱重的土壤易于产生盐害。

漫灌现在仍是菜田的一种主要灌溉形式,为达到节水、节肥目的,明确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提议:一是长畦改短畦。现在菜田的畦长多在50米左右,有的畦长可达80米。这样水从畦头流到畦尾,在畦内滞留的时间较长,下渗流失就会越多。因而提议把长畦分段截成每个不超过10米的短畦。二是浇水时水到畦头就改口,无须非得浇得沟满、畦溢。三是每次浇水宽行与窄行轮换开展,这次浇窄行、下次浇宽行,这样就可调节浇水量。四是除依据蔬菜差异生长期科学合理供水外,还应全田开展地膜覆盖,以减少浇水数次。

现在倡导【滴灌】。滴灌是一种较为当代化能够调节水流量、实现肥水一体化的节肥省水灌溉技术。因为早已推广数年,滴管的阻塞现象早已处理,并且现在价位也较为划算。在保护区集中区只需有水塔或无塔供水的压力设备,通过地下埋管直接通往棚室内,用水表显示用水量即可。滴灌的益处是因为主管进水口安装有阀门开关,并且有水表量,就可依据蔬菜差异生长期、差异季节做到科学合理供水,既可减少水肥外流,又可提高土层内根系生长环境。

利用水肥灌溉一体化滴灌技术能够实现:

●节水省肥:滴灌水肥灌溉一体化,直接把作物所需要的肥料随水匀称的输送到植株的根部,作物“细酌慢饮”,大幅地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可减少50%的肥料使用量,水流量也仅有沟灌的30%-40%。

●省工,省时:传统的沟灌、施肥耗时费力,十分繁琐。而选用滴灌,只需打开阀门,合上电闸,几乎不用人。

●水肥均衡:选用滴灌,能够依据作物需水需肥规律及时供给,与此同时也更为能增进养分的吸取。

●冬季选用滴灌能调节浇水量,降低湿度,提高地温。传统沟灌会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作物根系处在缺氧状况,造成欧根状况,而选用滴灌则防止了因浇水过大而导致的作物沤根、黄叶等现象。

  平台旨在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上一篇:绿色农业物联网技术介绍
下一篇:至2023年,预计全球绿色农业物联网市场将达到286.5亿美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思萃物联网“遨游”Elios全球第一款可碰撞无人机
  • 思萃融合基建物联网|智慧绿色农业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平台数据中心
  • 中国2.2亿农民干不过荷兰22万农民?智能才是硬道理!智慧绿色农业
  • 增加绿色农业资源,加快智慧绿色农业发展
  • 智慧绿色农业助推绿色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 思萃融合基建智慧绿色农业水产养殖监测管理系统
  • 新时代的绿色农业4.0是哪些?智慧绿色农业
  • 智慧绿色农业|如何理解绿色农业水肥灌溉一体化?水肥灌溉一体化优点有什么
  • 2019年温室大棚栽培神器
  • 水肥灌溉一体化灌溉技术的施肥方式

产品推荐

智慧园区办公写字楼解决方案

智慧园区办公写字楼解决方案

城乡建设领域碳中和建筑实施方案

市政居家智能照明系统

市政居家智能照明系统

智慧建筑能源能效监管系统

智慧建筑能源能效监管系统

智慧建筑/智慧园区运维管理集成平台

智慧建筑/智慧园区运维管理集成平台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服务热线
0512-83898135
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苏州市产研院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澄阳路116号阳澄湖国际科创园3号楼4层
邮箱:scrhjj@163.com
  • 产品与服务 建筑工业化 安全物联 数字低碳 产业数字化
  • 产业孵化
  • 资讯中心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社会招聘 成长与发展 团队风采
©版权所有2010-2022苏州思萃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20224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