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无人技术以“无接触”的方式打造“无人时代”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无人车、无人餐厅、无人零售……人工智能和无人技术层出不穷,应用场景目不暇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新选择。
一、智慧护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门诊大厅一层,憨态可掬的智能导诊机器人“晓医”吸引了不少患者驻足体验。“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我头疼,应该挂哪个科呢?”一位患者问。“建议您看神经外科,下面是神经外科的专家列表……”“晓医”胸前的屏幕上立刻列出了好几位神经外科专家和他们擅长治疗的疾病种类。
门诊大厅的天花板上,分布着不少瓶盖大小的白色圆形小装置。其实,它们的真实身份是蓝牙信标。有了它们,患者只要登录微信小程序,便可跟着院内智能导航系统,轻松到达想去的科室。该院区呼吸科二区、脾胃病科二区还启用了“智慧病房”,配备全闭环输液监测系统,护士可远程查看患者输液的滴速和剩余液量。当患者输液快结束时,系统会及时提醒护士拔针,遇到输液异常即刻报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在护理服务上也应用了大量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患者从入院、治疗到出院的全流程“智慧护理”。“您好,这里是北京友谊医院住院随访中心……您出院时我们指导您的饮食注意事项,请问您做到了吗?”患者出院后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而电话的另一端很可能是机器人客服。
过去,电话随访都要靠护士人工拨打完成,费时费力不说,如果护士记不全患者的病情和出院时存在的护理需求及问题,还要查阅病历。于是,医院尝试将人工智能元素融入到随访工作中,电脑系统会把当天所有需要随访的单子汇总,推送到住院服务中心的护士工作台,住院服务中心护士“照单”操作即可。
随访的背后,是医院的日积月累。医院搜集、整合的上万条居家护理问题,基本涵盖了所有疾病,都被设计成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智能机器人会先期学习这些问题,并自动读取随访单。当病人提问时,机器人自动回复、解答,一部座机可以同时拨打30个随访电话。对于个别超出机器人解答范围的问题,就由两个人工坐席接棒,这些问题随后也会不断充实到数据库中。
二、智能配送:无人餐车让“零接触”配送成为可能
在通州次渠附近的多处企业园区、商务楼宇和公交枢纽等地,常见一些方脸儿大眼睛的小车迈着稳稳的步伐穿梭往来。它就是亦鹿无人餐车,外观小巧圆润,萌趣十足,很多人都对这个小家伙充满好奇。
记者走近一辆无人餐车,该餐车当天提供的餐食有玉米鲜肉饺、广式腊味炒饭等,价格在15元—25元不等,顾客只需扫描车身二维码即可挑选自己喜欢的饭菜。“自从楼下来了这辆无人售卖车,我几乎每周都来,菜品种类丰富,又是‘无接触’服务,方便又安全。”在附近楼宇上班的王女士拿着刚从车里取出的热乎饭菜说。小餐车“脑门儿”上顶着一个摄像头,可以实时读取人流状况,只要在无人餐车前挥挥手,自主行驶的车就会停下来,消费者透过车身的透明“橱窗”选择餐点、在购物屏上下单支付后,只需等待几秒钟就能取走热气腾腾的餐点。
无人化供应改变了传统生产、配送对人力的高度依赖,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为疫情防控提供着积极的帮助。
台湖镇董村等地就用上了防疫监测无人配送车,小车不仅能帮忙送东西,还能“兼职”体温检测,它配备了360度探头并搭载人体测温双光检测传感器,可同时测量10个人的体温,操作方便快捷。
三、智能交通:无人驾驶出租车一经面世就成了备受关注的“网红”
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去年落地副中心,从最初的新鲜好奇到现在的日常使用,这种无人驾驶的出行方式越来越自然地融入到上班族和周边市民的生活中。记者也在东夏园地铁站体验了一次:打开“萝卜快跑”小程序,呼叫一辆无人驾驶车辆。几分钟后,一辆车顶装载着激光雷达的车辆出现在眼前,很是吸睛。
自动开门,主驾驶位上会有语音提醒系安全带、健康宝扫码,输入手机尾号后,语音提示“请系好安全带,点击开始行程按钮,开启自动驾驶之旅吧。”驾驶员位置安排有一名安全员,但并不操作方向盘,只在紧急情况时才会对车辆进行“安全接管”。无人驾驶车能自动识别红绿灯,并根据实时路况,在不超过最高限速的基础上稳步调整车速,娴熟的驾驶技术堪比“老司机”。约8分钟后,车辆抵达目的地。据了解,目前“萝卜快跑”在副中心开放22个站点、26条道路,总里程超50公里,覆盖幼儿园、小学、社区、超市、行政办公区、公交站点等。
区经信局局长耿磊在今年的中关村论坛系列技术交易活动上表示,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无人驾驶开放道路里程数将超过100公里,通过推进车路协同试点应用,建设无人驾驶示范区,为居民提供智慧出行服务体验。
按照项目规划,无人驾驶开放道路一期会覆盖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区域,改造里程约48公里;二期将覆盖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运河商务区,同时贯通四个核心区域,改造里程约为223.73公里。目前,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周边自动驾驶道路已实现开放,百度公司已投放20辆自动驾驶车辆运行测试。自动驾驶的推进,正在引领副中心的道路新基建。耿磊介绍,采用多源感知终端、融合算法和车联网等智能网联科技,将打造泛在感知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具备支撑高等级自动驾驶应用及运营条件的网联道路。
伴随着自动驾驶场景的开放,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实时的AI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地图都将来到市民身边,为大家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城市公共出行服务体验。
四、智慧生活:有趣的“无人”智慧服务
近年来,特定场景的“无人化”服务迎来爆发,以人工智能为主力的“无人经济”加速落地,不断“解锁”科技生活新场景。
各种新奇有趣的“无人”智慧服务,塑造了酒店服务新特色。北投绿心网球酒店配备了机器人服务员“小心心”,当外卖或快递到达酒店时,无需下楼,机器人会将物品消毒后送入房间。房间内还配备智能操控系统,通过语音可调控屋内灯光、窗帘设备。
位于北运河西地铁站的一处“无人酒店”更是高级,在微信小程序上预订房间,便能开启一场“AI之旅”。在酒店门口,没有迎宾、没有前台,“刷脸”认证便可通关。就连进入电梯间,操作屏幕也自带“注视感应”,一眼望去便能“点亮”按键,全程无需动手。房间内,灵敏的感应技术仿若发号施令的指挥棒,客人一旦进入,灯光、窗帘、空调、电视等都自动打开。标配的智能语音系统,为每间客房配备了一位“AI管家”,点餐、索要物品等各种需要都能搞定,而“服务员”则不出所料是机器人。客房内还有面神奇的镜子,看似平平无奇的镜面用手指一点,立即“变身”为娱乐工具。当然,这个科技含量满满的酒店,并非真的没有服务员。酒店工作人员都“藏身后台”随时候命,一旦收到系统发送的服务工单,会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解决问题。
远程交流、线上会议等几乎成为“刚需”,有的公司专门安装了线上远程会议系统,“零接触”工作交流。而在无人自习室、无人书店,更可全程实现无接触沉浸式学习。
位于车站路的“城市书房”科技感满满。智能门禁系统、图书防盗门、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远程监控系统、紧急呼叫系统、智能照明系统、远程控制系统、AI行为管理平台系统、朗读亭……这些科技手段有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自助办证、借阅、阅读等基本图书服务,有的是为智能文化空间的安全运行及运营提供服务。比如门禁系统,可识别读者身份,并自动解锁开门;待读者完成借还书手续后,通过智能安全检测通道,门禁可开启。最新的AI行为管理平台系统还可以迅速识别紧急情况,将异常情况截图发送至手机APP。读者可以持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刷卡进入,也可利用人脸识别系统进出,全自助办证、借阅、续借、还书。
这两年,城市副中心建起8座无人值守的“城市书房”,店内集成了智能语音播报、人体感应、RFID感应识别、智能防盗等技术,温馨提醒、伴随着脚步逐渐点亮的灯、智能支付的自主结算系统等,都让人感受到了这里与众不同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