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湾林场2万余亩林地全被智慧系统覆盖管理
张家湾林场2万余亩林地、200多块养护地块全被智慧系统覆盖管理。去年,城市副中心9个林场全部升级为市级示范林场。张家湾集体林场自2021年便启动了智慧化建设,经过近两年时间,“智慧脑”“智慧眼”“智慧树”系统全面搭建完毕,全方位关注着林场的成长与变迁。
一、“智慧眼”系统:实现集体林场网格化管理
33台高清摄像头、17台红外相机和2台虫情智能测报灯共同组成了张家湾集体林场的“智慧眼”系统。电子设备昼夜工作,既能监测火灾、盗伐、垃圾倾倒等不文明行为,也能一探野生动植物的“隐秘”世界。
羽毛艳丽多彩的雉鸡、毛绒绒的野兔、指甲盖大小的绿色鸟蛋……张家湾林场场长张红丰兴奋地展示着照片,“去年夏天,我们还救助了一只猪獾,据说在平原地区首次出现。”
最大限度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新型集体林场的时代使命。林场17台红外相机可以24小时采集野生动物的生长繁育与回归。林场中不仅有“千里眼”,还有“顺风耳”。声呐采集器被捆绑在距离地面半米高的树干上,相比于传统方法,对野生动物影响更小,目前已识别出几十种鸟类和十几种野生动物。每隔一段时间,林场工作人员就回收影像素材,与专家一起研究制定林场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
“智慧眼”不仅看得清,还分析得准。2021年秋季,高清摄像头观测到后南关地块树叶打蔫下垂。放大画面,技术人员在树叶叶片上发现了大量美国白蛾。林场技术员立即把目光转向在林场设置的另一种设备——虫情智能测报灯,辅助佐证。“数据显示,美国白蛾已经达到预警级别。”通州区林保站工程师霍姗说。随后林场立即响应、采取措施,避免了虫害进一步扩散。
“智慧眼”在决策上帮了林场不少忙。去年,张红丰在红外设备中惊喜地发现了几只蓝靛颏儿,当时已经换上了艳丽的婚羽,十分好看。为了招呼几位“小客人”,林场下了些功夫。“我们通过监控发现,它们喜欢吃海棠果,所以就把周边都种上了北京海棠。”张红丰说。林场不断打造近自然的生态环境,科学搭配食源蜜源植物,引导动物回归林间。
二、“智慧树”系统:为种树护林多角色“连麦”
在张家湾集体林场,每走几百米就能看到一块木牌,扫描牌上二维码,手机屏幕立马显示出当前地块养护班组、养护项目、树种、联系方式、防火防虫小知识等信息,张家湾集体林场在全部17个区块均布置了这样的二维码。这是张家湾林场自主开发的“智慧树”系统。
在养护项目信息栏下,林下废弃物利用、补植补造等十余个项目在不同月份被打上特殊标记,每个月的养护重点各不相同,十分明确。
“以前老百姓不了解咱林场的工作,通过这个系统,不仅可以查看公开信息,也能随时在林地意见建议栏提建议。”张红丰说,这样一来大家都成了林场“监督员”。“您看这片二月兰,就是老百姓提议种的,马上四月份就是盛花期。”张红丰指着眼前的草地说。
提建议的还有小学生。今年3月初,来自张家湾中心小学的学生兴高采烈地走进林场,争着提问“这是什么树?”“这个设备是做什么的?”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纷纷在系统中写下建议:“这里能建一架秋千吗?”“以后可不可以丰富植树活动?”张红丰说,这些建议都将纳入林场未来的拓展项目中。
三、“智慧脑”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统筹管理林场六大板块
午后,张红丰刚到办公室,微信群一条接一条地响起来。“下午1点39分,沟渠班组整理萧太后河两岸;1点44分,另一个班组在碎枝……”照片左下角是定位和时间。摆在办公桌上的电脑屏幕上,十余台生产用车缓缓移动,作业轨迹一览无余。
“以前管理不够精细,传统林场容易出现工人积极性不高、专业度不够的现象。”张红丰说,新型林场的未来,一定要建立在智慧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上。
张家湾林场管理着2万余亩林地共计200多个养护地块,每年在人员、设备、物料上的支出都在上千万元。“要是逐一盯细节、对数据,就没心思搞生产了。”2021年,张红丰就琢磨着“搞一套系统”,让平原生态林养护管理的各个环节也能像工厂流水线一样规范。
张家湾林场的管理体系形成“数字孪生”
今年开年,这套系统框架全部搭建完毕,名为“智慧脑”。“智慧脑”系统作为管理中枢,统筹六大模块,包括区域护林、质检安全、行政后勤、人力资源、招投采购、预算控制,几乎与张家湾林场的管理体系形成“数字孪生”。
“智慧脑”系统建立起来后,林场所有林木、种苗、固定资产的购置、到货、入库、出库、使用、验收以及后续的报废,全程实行电子信息化管理。“就连买一个杯子都要在系统中查库存、比对供应商、签批。全程留痕、轨迹可追溯、信息公开透明。”张红丰说,系统还具备绩效考核、成本对比、人资管理等功能,让林场实现流程化、规范化生产经营。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