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博物馆排水系统改造:古人智慧搭配当代科技
作者:[db:来源]
发布时间:08-04
点击数:
连日降雨,通州区博物馆的两进院落内,地面平整微湿,几乎没有积水。“博物馆不受积水影响,得益于修建之初倾注的古老智慧。”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记者穿行在院落内,将个中秘密细细道出。
区博物馆所在地属于古代“中仓”区域。明朝永乐年间,为储存军用粮饷在通州构建三座大型漕粮仓库,统称“通仓”,位置居中的仓库便得名“中仓”。存粮之地须避水,所以三座仓库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区域。区博物馆本身地势也较高,经过进一步平整、垒土,如今形成与新华大街地面约3米的高差,大多数情况下积水难以留存。
区博物馆馆址万字会院始建于1923年,两进院落如今仍保留古朴风貌。站在天井中看着雨水从房檐串串滴落,更显小院古意盎然,也不由产生疑问:落在院中的雨水怎么样排出?
“每个院子地面有四个排水孔,加起来总共八个。我们把覆盖排水孔的雨水箅子做成圆形方孔钱的样式,再加一层铁丝网,避免落叶堵塞排水孔。”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道。排水孔的位置也有讲究,均位于院落内地势相对较低处,保证雨水顺利排出。博物馆北门还有五个龙头样式的排水口,每逢大雨,便会上演“五龙吐水”的景象。
如果短时间内降水量过大,排水速度跟不上,怎么样保证建筑及居住人的安全?古人早已考虑到这种情况。在建屋时先砌起数层石基,人为提升屋子地面高度,为积水上涨留出空间。
由于地形和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变化,区博物馆的排水系统也作出了增加,如将总排水口改到东边连接市政管道、扩大排水管口径,但改造后的排水系统仍遵循从前的思路,依地势、水势而设。无论是选择规划建设较高地势,还是建立有效的地下排水系统等,在选址和建筑设计制作上都是由古贯今的思路和做法。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仍然行之有效。
平台旨在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